發布日期:2019-09-12 09:08:53 作者:舒康醫療器械
醫藥網8月27日訊 目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治理高值醫用耗材改革方案》(下稱《改革方案》)已經下發至地方,要求取消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加成,2019年底前實現全部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零差率”銷售,高值醫用耗材銷售價格按采購價格執行。
在新醫改十周年之際,有關部門將改革措施直指高值醫用耗材,推動形成高值醫用耗材質量可靠、流通便捷、價格合理、使用規范的治理格局,在新醫改攻堅克難的征途上又邁出了關鍵一步。
治理高值耗材打出組合拳
我國高值醫用耗材因過度使用而“耗財”的問題比較突出。
以一個動輒兩三萬元的心臟支架為例,有的醫生植入一個心臟支架可能獲得兩三千元的回扣,如果醫生在利益誘導下為患者植入了可放可不放的心臟支架,顯然屬不合理醫療行為,不僅帶給病人巨大的經濟壓力,產生浪費,甚至可能造成健康隱患。
據記者了解,我國醫療器械和醫用耗材市場規模約5000億元,目前,“帶金銷售”仍十分普遍。業內人士指出,由于絕大部分醫用耗材需通過醫療機構由醫務人員運用專業技能應用于患者,因此,醫護人員通常對醫用耗材的使用具有較高影響力,也由此導致各類回扣手段層出不窮。“一直以來,在生產商、代理商、經銷商、醫院的利益鏈條上,醫用耗材幾乎每個環節都存在灰色空間。”該業內人士說。
《改革方案》要求取消公立醫療機構醫用耗材加成,斬斷了公立醫療機構憑耗材獲利的途徑,同時也有助于剎住醫護人員吃拿回扣的不正之風,從長遠看,對行業健康發展更至關重要。
在《改革方案》出臺之前,天津、福建、廣東、四川、新疆、遼寧、北京等地已先行探索并落地實施取消耗材加成。
作為優質醫療資源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北京于今年6月15日宣布啟動醫耗聯動綜合改革,涉及北京市行政區域內各類隸屬關系的近3700所醫療機構。此次改革可概括為“五個一”,即“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購、一改善”,其中,“一取消”即是取消醫療機構醫用耗材5%或10%的加價政策,按醫用耗材采購進價收費。
據記者了解,在此次改革前,北京市醫療機構使用的耗材可以在進價基礎上加成5%到10%,其中價格在500元以上的耗材加成5%,價格在500元以下的耗材加成10%。以患者購買進價1000元的耗材為例,改革前患者需支付1050元,而在改革后只需支付1000元。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改革實施一個月的數據顯示,門急診次均和出院例均衛生材料費用分別降低6.2%和3.4%,二、三級醫院的門急診和出院衛生材料費用占比降為20%。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黨委書記、理事長辛有清說,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啟動一個月的統計顯示,友誼醫院的醫藥費用結構發生變化,藥品及耗材占比分別從32.9%、23.1%下降至31.7%、21.7%,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從去年的44%提升至46.6%。
取消醫用耗材加成之外,各地還加強了對醫療服務行為的規范,嚴控高值醫用耗材不合理使用。
從長期看,有利于扭轉醫院靠檢查、耗材等營利的導向,讓醫療行為更加理性,為患者節約更多費用。
聯合采購談出“團購價”
集中采購是降低高值醫用耗材價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帶量采購、量價掛鉤、促進市場競爭等原則探索高值醫用耗材分類集中采購,加強對醫療機構高值醫用耗材實際采購量的監管。
我國目前已有“京津冀聯盟”“三明聯盟”等多個耗材跨地區聯合采購聯盟。
據《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2016年12月,京津冀三地的衛生計生部門共同簽署了《京津冀公立醫院醫用耗材聯合采購框架協議》,第一批選定六大類醫用耗材,包括心內血管支架類、心臟節律管理類、防粘連類、止血類、人工關節類和吻合器類等,分別采用競價、議價等不同的集中采購方式,分批分類開展集中采購工作,最終形成京津冀三地統一的產品成交價格。
今年6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雷海潮介紹,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采購已完成人工關節、心內血管支架等六類耗材采購,價格平均下降15.5%,一年可為北京市節約醫用耗材費用約5億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數據顯示,在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采購正式實施后的一個月內,相較于降價前,該院使用的進口支架共為患者節省207萬元,國產支架共為患者節省288萬元,起搏器共為患者節省121萬元。
國產耗材籌謀“突圍”
高值醫用耗材的國產化,將是推動耗材降價的根本之策。
在江宇看來,目前國產耗材在一些領域已基本實現進口替代。通過實施耗材集中采購,國產耗材將在價格上更具優勢,特別是一系列與耗材相關的改革取向,有利于扭轉過度依靠營銷的舊有盈利模式,從長遠看有利于耗材行業的自主創新。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秘書長陳紅彥認為,在醫療耗材進入醫療機構加成銷售的時代,由于品牌和科技先導效應等,進口產品高速發展。
但在取消耗材加成、限制高值耗材使用等多重政策作用下,進口產品需求量恐難大幅增加。與此同時,經銷商和代理商也會在改革過程中理性下調利潤空間,整個行業因之進入洗牌狀態,這就給國產耗材廠家帶來進口替代和占領市場的更多機會。
“據我觀察,國產醫用耗材目前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一些品種已超過50%,人工關節、血管支架、人工晶體等已基本能實現進口替代。如果沒有近年醫用耗材領域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國產耗材很可能缺乏進口替代的機遇。正是行業變革性的洗牌過程,使國產品牌獲得了更多占領市場的機會。”陳紅彥說。
與此同時,陳紅彥認為,目前我國醫用耗材企業仍未擺脫“小、散、亂”的狀態,國產產品仍普遍處于對國外先進產品的模仿、跟跑狀態,科技先導性和創新性不足,產品同質化競爭問題較為突出。
“不少企業往往將更多精力和資金用于營銷,追求快速生產、快速賣貨而輕視創新投入,導致后續研發乏力,加之資金缺乏,難以直接購買專利技術轉化科技成果,造成企業難以產生獨角獸產品,不得不長期處在疲于追趕的環境中,這種被動狀態亟需改變。”陳紅彥說。